
-
新闻资讯>>更多
-
电话:025-84716007
025-84718399
传真:025-84702477
Email:jinding2002@163.com

跳跃在宣纸上的华尔兹——聂危谷
创建日期: 2014-09-19 创建人: glf
1957年4月生,江苏扬州人。现为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教授。曾任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。1981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;198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史专业;199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专业;先后获学士、硕士和博士学位。中国画作品发表于《美术观察》、《画刊》、《艺术界》、《艺术当代》、《美术》、《中国日报》等刊物;入编《今日中国美术》、《当代中国艺术》、《日本美术年鉴》、《1993—2003中国实验水墨》;并出版《聂危谷画集·彩墨篇》(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)。参加台湾“两岸名家书画展”,“首届西安国际抽象水墨画大展”,澳大利亚“中国—澳大利亚科学与艺术联展”,“《江苏画刊》30周年庆典·百名中国画名家邀请展”,“傅抱石奖·水墨画传媒三年展”(获“评委个人提名奖”)等重要展示活动;曾在南京博物院、南京美术馆举办过“聂危谷实验水墨展”和“聂危谷彩墨画展”。
(金鼎·名家聂危谷作品欣赏)
我们太习惯于用继承与创新的思维去看待中国画作品了,似乎画在宣纸上的画就要遵循中国画的笔墨规律。生宣纸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水墨和淡彩吗?看到聂危谷的画,这个定论被彻底地打破了!他那印象派一般的色彩竟在生宣纸上挥洒得淋漓尽致,印象也就在这淋漓的挥洒中衍化为书写性的意象,亦中亦西,圆融无碍。聂危谷借鉴于印象派而又升华为意象表现的作品令我陶醉!
(金鼎·名家聂危谷作品欣赏)
聂危谷以全新的艺术理念、全新的审美视角、全新的表现手段开创了全新的独特面貌。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,中西绘画优长互补提升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。在继承古法的同时,现代中国画家尝试了诸多古人未曾想见的画法,但留给当今中国画家再探索的空间仍然不小。聂危谷善以瞬间感受把握整体视觉印象,统领纷繁的建筑结构与雕缋满眼的纹饰,并巧妙利用生宣纸遇墨渗化之氤氲与积色之硬痕,表现出既有婉约朦胧韵致,又有坚韧阳刚骨力的墨色趣味,生成了刚柔相济的视觉效应,恰到好处地为东西方建筑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意象美。
(金鼎·名家聂危谷作品欣赏)
他笔下的古建筑,尤其是哥特式、巴洛克、洛可可之类繁花似锦般的教堂和宫殿,都在其挥洒自如的写照中,获得了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体的表现。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,不仅需要画家具有敏锐的感受力,还必须拥有妙合于对象的表现方法。如果说美国的波洛克滴洒出的是漫无节制的抽象图像,而聂危谷却是在造型的约束下自由地跳跃,更能体现出作者那超凡的胆略和控制力。
(金鼎·名家聂危谷作品欣赏)
这类建筑题材,如果采用工笔画法,难免拘泥于结构细节而失之于刻板;采用写意画法者,又往往大而化之而流于空疏。聂危谷的建筑画法则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质。他把纷繁复杂的建筑结构以杂而不乱的草书笔法写就,金碧辉煌的建筑色调则由流光溢彩的色线汇成。密集的线条与丰富的色彩合为一体,形成了独特的绘画语言,与我们实际亲历中外历史建筑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处于似与不似之间。是一种熟悉的陌生——既赋予欣赏者与建筑形象相印证的亲近感,同时又予人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陌生感。
(金鼎·名家聂危谷作品欣赏)
想必正因陌生感的存在,才使得其作品拥有了某种扑朔迷离的魅力而耐人寻味。他抛开所有的观念、所有的束缚、所有的成法,超越一切,又巧妙地容纳着一切,以他综合的人文修养与才华,尽情地舞动着他那灵性的舞步,当我们不再沉迷于某些可衡量的技巧时,却可直接感受着他所表现出的那种意境下精神的升华,体验着作者的内心对人类文明的那份感动!我俨然看到的是一曲又一曲跳跃在宣纸上的华尔兹。
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山西路67号世界贸易中心大厦A1幢1101室邮编:210009 电话:025-84716007 025-84718399 传真:025-84702477
网址:http://www.jdyys.comEmail:jinding2002@163.com